韓國無痛水光--外泌體抗老.傳明酸美白 雙效瘦瘦筆---猛健樂

知識文章

飲食失調型肥胖

分享到

飲食行為障礙肥胖

宜君是上班多年,徘徊在情字路口的30歲女生,除了70多公斤胖的身材外,臉上也總帶著一絲憂鬱氣質,老覺得身上背負著許多的壓力,也不輕易跟朋友或家人吐訴,對她最大的慰藉,便是食物,但是讓她最感到憂心的也是她那對食物一發不可收拾的狂吃行為。過去有一段日子裡,工作的壓力和失戀的打擊,讓她陷在極度沮喪之中,每天吃進的食物是一般人的近十倍,十個包子加上一個大比薩及一筒炸雞,都可全部吃下去。現在宜君每次一吃完大餐,就想到自己以前曾經因此一個月胖了10公斤,便覺得後悔。因害怕別人看出自己的壓力及為免恢復過去太過肥胖的醜態,便下定決心要減肥,減了幾公斤後,不久就又受不了食物的誘惑而又開始吃,起伏變化大的體重,懊惱焦慮帶來的憔悴無神,透露出一顆不安待援的心。

 

飲食行為障礙肥胖-------壓力處理和刺激控制

 

攝食行為的控制非常複雜,有外在環境內在控制,進食後生理反應,能量儲存及利用,腦部控制機轉以及認知和歸因互相運作影響下完成。因為治療必須改變這系統中的一部份,自然會引起另一部份重新調整。例如節食會降低身體新陳代謝的速率,造成陣發性低血糖。在認知上長期存在有抑制体重的想法,告知避免攝食某一類的營養素(如碳水化合物),而改變体中神經生化相,造成反而終日渴求碳水化合物食物的念頭。所以肥胖的治療非祇單一方式造成的,肥胖症的病人可能長期習慣某一種生活模式(飲食型態和運動量),為達體重的下降和維持,也要改變病人的行為和認知。

 

  肥胖症病人的飽食型態有三種:暴食、夜食和沒有飽足感的進食。暴食的定義是陣發性的出現無法控制食慾,在短時間內吃下大量的食物,並且個案自己無法控制這種衝動,吃到身體不舒服才停止。肥胖症的暴食 (obese binge eater) 和一般正常體重的暴食症 (bulimia nervosa) 不同的是,他們不會合併事後採取清除身體的補償性的行為,如吃瀉劑,自我催吐等。有證據發現國外減重班的肥胖症病人25%到45%合併暴食症狀,她們常有下列幾個特徵:年紀較輕、體重較重,合併有較多的精神病理,對減重治療效果較差,如體重減輕較少,退出率較高,減重治療計劃後的體重回升快且很多等,長期觀察節食是引起暴食的危險因子。然而這種異常的飲食行為可以配合特殊的行為治療加以處理。

 

許多肥胖症病人有夜間攝食症候群(Night-eating syndrome),即失眠,夜裡大吃和早晨食慾不好的現象,這種症候群往往陣發性地由壓力所引發。亦有一部份個案會合併暴食症狀。

 

  飲食行為異常引起的肥胖,除減重外還須重視行為治療。,行為治療首先要進行心理行為的評估,長期的觀察發現飲食行為和情緒存在密切關係,情緒障礙如壓力、焦慮、憂慮和無聊等會影響飲食型態。一部分病人因此有過度飲食的現象,故需排除憂鬱症的可能,有些病人未達任何精神科診斷,但是可能處於個人生活困境中如喪偶、離婚、家庭或工作壓力,無形中建立以食物安慰自己的生活習慣,體重亦逐漸上升。減重要能成功必須先處理其情緒障礙和解決生活上的困難。

  排除合併的情緒障礙和異常的飲食行為後,一般常用的行為改變技巧包括自我監測法,刺激控制法,認知重建和其他訓練如壓力處理,自我肯定訓練社交技巧訓練等。

  行為改變的第一步是作自我記錄表,將每日每次進食的內容(包括量和種類),進食的方式(包括地點,當時進食的活動以及與誰一起進食)與當時情緒的關係記錄下來,從其中找出與不正常飲食相關的認知、情緒或環境的因素,進一步針對這些來改善。

 

  採用刺激控制法可分為以下幾個方面:

一、逛街時。逛街前事先列好清單,不要在店中臨時決定購買食品;最好在吃飽之後,才列這種單子;逛街時,僅帶足夠的錢買單子上的物品。

二、做計劃。練習在每次進食前先做好計劃要吃多少東西;在預定的間才去吃正餐和點心;不要接受別人提供的食物;儘量用運動取代吃點心。

三、活動。進食時,固定於屋內的某一房間,且儘可能同一房間不做其他用途如工作、睡覺或娛樂,進食時不要同時做別的事。限制食物供應量,決定一次要吃的量後,將剩餘的食物收藏好。如果你已經吃飽了,練習將殘存的食物留在杯盤中。如果還要再吃,必須吃完後再離位去取用食物。丟棄上次進食遺留的食物。減少暴露於危險食物之中,這些食品在屋內都應收藏在視線不及的範圍,且固定的收藏在一個房間內。

四、假日年節和聚餐時。少喝慶祝的酒和含糖飲料;練習如何拒絕食物;不要因為偶爾破戒感到灰心。

 

  以上所提的刺激控制法,一旦可以完成以上的行為,欲給自己獎賞時,應該選擇非食物的犒賞,並且請家人和朋友一起遵守這個原則。在活動的改變方面,應該增加例行活動和爬樓梯的機會,保持每天固定走一定路程的習慣,並且逐漸增加運動量。

  其實,行為治療的原則是很簡單的,困難是在於排除行為執行時的障礙和良好行為的養成。所以就需要專業人員的指導,才可協助個案明白影響自己飲食行為相關的確定因素,發現其連結性,進而加以改變。大多數的人雖然在想法上認為自己應該減重,但有一部份人缺乏減重的正確知識,或只是在方法上遵循所知道的原則,這時就該檢討自己減重的重機和時機是否合宜。缺乏強烈減重動機下,任何一種治療都難獲持久效果。一般而言,祇是因為受不了他人的眼光才想減重,很難獲得成功。若是基於肥胖會影響個人健康的考慮之下減重,才是理想的治療動機。除此之外,也要評估病人對減重目標的合理性和有無對身體形象的蔑視(body image disparagement)。

 

歡迎利用線上表單諮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