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童期肥胖
玲玲是個惹人疼愛圓嘟嘟的6個月大小女嬰,祖母讚不絕口的說她已有10公斤,是一般一歲多小孩的體重,出生時,就比一般小孩重,超過4000公克,父母是中等微胖身材,祖父母也微發福,小玲是頭胎,備受呵護,牛奶一頓也不缺,也都儘量讓他喝到飽,新生兒篩檢雖無異常現象,但每次健兒門診體位都佔前95%曲線之上,看在爺爺奶奶臉上喜孜孜,但卻讓醫生為她逐漸渾厚、囤積脂肪,而開始免疫力變差的身軀有了一絲的擔心。
閔如是個頑皮可愛的8歲小女孩,食量多且常吵著要吃零嘴是大家對她的印象,120公分高,已有46公斤的身体,頂著圓滾滾小肚肚,衣服要穿大號,小學同學也笑稱她做小胖妹,閔如不愛美不在乎的個性,偶而才有一絲的生氣,說要減肥,隨即又被好吃的食物所吸引,而大吃特吃,媽媽抝不過閔如的要求,常常買高甜度,高熱量的零嘴放冰箱,疼愛女兒的心卻仍有一絲擔心,常私下詢問醫師有無小兒安全的減肥藥,及赴小兒內分泌門診做腎上腺素的檢查,但對閔如嗜吃的行為却不能控制,連讓冰箱空空無零食的魄力都沒有。
兒童期肥胖-----貴妃胚的形成,小胖妺的煩惱
嬰幼兒的標準體重應該怎麼算?
實際體重超過標準體重10%即超重,超過20%就要減肥了。
嬰幼兒肥胖與母親懷孕時的飲食形態有絕對關係。在胎兒第三十週至出生後一年之內,脂肪細胞都屬於極為活躍的「增殖期」。懷孕期間,尤其是胎兒臨盆前一個月,如果母親吃得太多太好,就易使胎兒的體重急速增加,嬰兒体內的白色脂肪細胞數量也會增多,「奠定」以後肥胖的基礎。而出生後,又怕小寶貝的營養不夠,往往在二~三個月大時,就開始添加副食品,以致個個養得胖嘟嘟,看起來很有成就感,這是肥胖第一期,少數人一生下來就是体重四、五千克的「巨嬰」,那多數是母親有糖尿病造成的,另當別論。
兒童期肥胖
身體質量指數 (body mass index, BMI) 已被聯合國等國際組織推薦為評估為兒童及青少年肥胖的方法,但兒童及青少年其身体質量指數(BMI)與成人不同,正常兒童之身體質量指數在4-6歲間達到最低點,6歲以後身體質量指數就逐漸昇高,到18歲時就接近成人之穩定值。
身體質量指數算法為:
BMI算法:體重(公斤)/〔身高(公尺)〕2
對照新的BMI生長曲線圖,若BMI落於超過85百分比的曲線外就屬過重,若落於超過95百分比的曲線外,就屬肥胖,如圖一。除此之外,測皮下脂肪,體脂肪率,及體適能也是輔助評估兒童肥胖的方法。
兒童肥胖的病因:
人類中樞神經中之下視丘與食物之攝取有關。因此當下視丘有病變時,也會導致過度進食而造成肥胖症,其他病情如腦炎後遺症,腦下垂体病變生長激素減少,以及內分泌功能異常,如甲狀腺機能低下,腎上腺皮質亢進(庫欣氏症候群)及高胰島素血症,也會引起肥胖。
上了幼稚園以後的小朋友,比較容易出現挑食,偏食的習慣,典型現象是放學回家後,一邊看電視、一邊吃餅乾、糖果等零食,等到要吃晚餐時已經沒有胃口,只好隨便吃吃就離開飯桌,可是八、九點又喊肚子餓,乃以零食填飽肚子,長期下來也許人變胖了,但營養並不均衡。另外,都會區的兒童由於活動間狹小,休閒時,只選擇看電視、打電動玩具或電腦遊戲,不易消耗熱量,再加上坊間到處充斥著高熱量、高脂肪及高糖之食物,所以兒童肥胖有逐年嚴重的趨勢,根據兒童肥胖盛行率的調查,比起十年前增加了4倍之多。
兒童肥胖的治療
肥胖兒童的確存在著許多問題,有多至70%在長大後成為肥胖的成年人,而且可能帶來相關的健康及精神方面的問題。近來更有提早罹患成人病的報導,並且可能導致一輩子都無法恢復正常身材的遺憾。BMI值在同年齡層中分佈高於第95百分位數的小孩都應該及早接受治療,以避免許多健康問題。兒童與成人肥胖治療不同的地方重要的是預防体重的增加,其次才是減重,兒童年齡增加時,体重瘦肉組織也會跟著增加,因此使身體脂肪重量保持一定有助於體重正常化。在治療上與其要求個人嚴格的飲食控制,還不如將整個家庭都納入治療。許多父母在要求家中的小孩減肥時,大多只控制其晚餐及零食、點心的熱量,卻忽略了他們可能在學校的午餐、飲料或回家路邊攤中攝取了過多熱量,另外,經由增加在學校的一般活動及遊戲,而非競賽或一定模式之運動的時間,可以有效增加熱量的消耗。藥物治療在兒童的角色未明,但在嚴重肥胖(BMI>30)及疑有成人病時可用。但兒童配合度差,減肥動機小,常不易成功,為了確保足夠的熱量及營養素可供其正常生長及發育,應採用減少些許熱量攝取,極低熱量不建議兒童使用。